推荐国内建筑界公认的近两年做得很好的医院——南京鼓楼医院。 在南京的朋友们可能有机会去和理解。 来自瑞士的华裔建筑师张万桑(Vincent Zhang )设计的瑞士Lemanarc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)表示,据传闻,目前正在ETH学习的学生中,有一两个国内的新兴学生当时被炒鱿鱼了,还加入了进来。 设计时间2004、竣工2012。 前面的图不多说了。

懒汉截图自《建筑学报》 2014年2期iPad版,可惜他家的iPad版现已停刊,只有纸质版,公众账号上还可以看到免费的各期精品作品和文章。 这期有南京大学周凌老师和设计师张万桑的专访,这部作品值得深入解读、细读。 )
知道那么多知友真的不会翻杂志,大家都喜欢现成的答案。 so接下来我是搬运工,信息都来源于上述采访。
1设计理念:“医疗院落”设计师张万桑认为。
“医院”来自中文“医疗住院”的概念,与西医“hospital”不同,“hospital”的意思是聚在一起治疗,与“hospice”的意思相近。 在人的概念里,医生走在患者周围,我们在整个疾病过程中,都像被人看护一样,这集中反映在“住院医疗”的“医疗”一词上,英文称为“healing garden”。 如今,“医疗住院”的概念在西方也逐渐被接受,比如瑞士巴塞尔的巴塞尔医院新楼,也受到许多鼓楼医院模块化的影响。 2这个建筑物的设计有多难? 建筑师的应对措施建筑师面临的是“在人口800万的繁华街道的中心设计医院。 它是一个拥有1800张床位、每天1万人次门诊量的巨大建筑,占地狭长,超过4万。 ”
基于这样高容积率的要求,按照习惯的现代主义规划学的理解,大楼很高,以下的交通面积被释放出来,叫做“给公众”。
建筑师张万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,这样做是错误的(上面画了横线的理念)。 因为这样的理解,地面就像只是一个大菜场,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医院一样,下面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。
建筑师张万要做的就是严格定义接口,让这家医院变得纯净。 他在分区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切出了边界部分,尽量降低了建筑物。 因为越低,纵向交通就越容易做。
3医疗文化、教、心灵支撑“园”鼓楼医院始建于1892年,最早为美国教会加拿大医学博士威廉爱德华麦克林创办的西院“马林医院”创办于1914年金陵大学鼓楼医院1987年鼓楼医院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。
在周凌和张万桑关于鼓楼医院的对话中有这样的对话。
周凌: 120年前,加拿大的马林医生创办了鼓楼医院。 不仅带来了西医的技术,也带来了作为教传教士对医院和医学的理解。 我们平时来这里也觉得鼓楼医院和其他医院不一样,很多医生都会耐心地给患者解释病理。 这和医院创始人马林医生创造的医疗文化有关吗? 张万先生:医疗文化,其实是很重要的事情。 因为我们现在谈论的“医疗”不仅仅是治疗你身体的问题。 马林当时说:“华佗之功救身。 圣灵的力量拯救人的灵魂”。
我们对治疗是基于信仰的。 首先,相信你是否能被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 这种信任和信仰有助于你的治疗。 医疗完全是人类行为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何理解医疗,完全是一种文化现象,不是科技现象。 于是,这种文化现象就有了我们之前说的“hospice”这样的载体的来源。
鼓楼医院是典型的两种文化的相遇,是西方人在东方建立的西医医院,也是东方化的,为人服务。 这已经超混乱了,文化身份混淆到不知道怎么定义。 一个是东西方文化共通的吗? 仔细想想,我觉得这个共同点还是在这个“garden”之上。
西方人提到的人之初是“伊甸园”,东方人的古代理想也是园。 它的尺度既可以局限于王立苑,也可以缩小到阳台窗前的小景色。 这个变化很大,但总结起来是“园”字。 “园”是我们心灵的归宿。 鼓楼医院,这个23万的庞然大物,应该是来支撑“园”的。 因此,它有6个大庭院,30多个采光井,以及表皮上无数个小“园”三个等级的“园”。